close
拉拉雜雜說到第三篇,
其實好像跟標題都沒關...
回頭我想要說的是:為什麼我們的文化不鼓勵孤獨?
我們的文化不鼓勵"單獨出遊"?
應該說諸國的旅遊界在實質層面也懲罰單人出遊,不單只是本國
為什麼我一定得兩個人,成雙成對,才不會視為異類、標準高?
就如同我前述所說:我們生來一個人,死去也一個人,所以一個人是人存在的本質不是嗎?
記得我以前其實很害怕獨自一人
所以好希望找伴,看到兩個人會很羨慕
但我一直記得,大三工讀的酷老闆曾說過:存在主義認為人終其一生是孤獨的
雖然我並沒有對心理學有深厚的研究
但這句話對我而言,很重要的
人既是孤獨地來,又孤獨地離去
那一個人應該是常態,兩個人才是偏態溜??
那何以我一個人卻被視為異常,兩個人才是為正常??
前些日子,一個面臨大考關卡的孩子跑來跟我說:他沒辦法一個人獨自念書,因為這樣好孤單!!
我聽到我傻眼,不會吧!!這也太誇張了吧!!
言談中,我把酷老闆的話說給他聽,可是,我猜他年紀過小,無法體會
後來,在書展中,我看到了一本書:孤獨六講
蔣勳說的好:
孤獨沒有什麼不好。使孤獨變得不好,是因為你害怕孤獨
他也說:
寂寞與孤獨其實是截然不同的,寂寞使人發慌,孤獨使人飽滿。而孤獨與寂寞是處在兩個完全對立的兩端
而蔣勳的文字中提到
我們的文化不鼓勵孤獨,不鼓勵表現與他人不同
所以我們被塑造的"與眾相同"不能"與眾不同"
我們被鼓勵"要多交朋友"不可"獨善其身"
我們被告知"要和誰誰誰學習"不可"做自己"
因此當有人表現"不同"時,被視為奇特、異類
因此當有人"獨自"時,被認為可憐
因此當有人"單身"時,被一堆奇怪的推論所環繞以及一堆奇怪的兩人最好的邏輯所催促
因此我們汲汲營營地去找到另一半
今天沒了另一半,趕快要急著去找下一個
可是,就如同書中引用柏拉圖<饗宴>的寓言:
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,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,卻不一定能找到,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
找到的,真的是另一半嗎??
還是只是因為害怕孤單、害怕被人視為奇特
所以趕快抓了一個已顯示自己進入到主流價值中
我想當一個文化或社會鼓勵每個人展現自己或是尊重每個人的不同
如此我們才能創造出不同的價值以及激發出不同的火花
我想,如蔣勳所說的
孤獨其實是與自己的對話,只有和自己對話,你才能更了解自己
因為陪伴自己這輩子的,終究,還是只有自己"一個人"
當我們的主流價值認為"兩個人"才是常態時
會不會有一天,"一個人"才是主流價值
雖然這一天的到來還很久
但,何妨不以更寬闊的眼光以及心態來看待許多的不同
就從接受"一個人的旅行",以及"享受孤獨"開始
好書大推薦:
蔣勳(2007)。孤獨六講。台北:聯合文學。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392944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